疤痕奇痒
鉴别诊断

1、浅表性疤痕:多见于擦伤和浅度烧伤后,特征是外观稍粗糙,有色素改变,局部平而软,无功能障碍,一般不需处理。  

2、增生性疤痕:又称肥大性疤痕,多见于深二度和浅三度烧伤及厚的中厚皮片供皮区的创面自行愈合后。特征是厚可达1-2厘米、而硬,呈红色或暗紫色,痛且痒,常影响工作和休息。约6个月后,疤痕渐趋柔软而稍平坦,充血减退,毛细血管减少,痒痛症状渐减轻或消失。  

3、萎缩性疤痕:又称不稳固疤痕,常见于头部颅骨电击伤后,大面积烧伤和慢性溃疡愈合后。疤痕硬,局部血管少,呈淡红色或白色,深部组织紧密粘连,不能耐受磨擦和负重。破溃后常经久不愈,晚期可导致恶性变。  

4、挛缩性疤痕:多见于深度烧伤创面未行植皮而任其自行愈合者,常严重破坏功能,如睑外翻唇外翻、颏胸粘连、各关节屈曲挛缩畸形。长期的疤痕挛缩可影响肌肉、肌腱、神经的发育,引起关节僵硬、脱位、畸形。  

5、疤痕疙瘩:又称蟹足肿,为结缔组织形成的肿块。多见于烧伤、损伤或未引起患者注意的轻微损伤后形成。疤痕边缘明显高出皮肤,且超过原病变范围,呈粉红色或紫红色,极硬,无弹性,血供差。疤痕疙瘩特别好发于身体上半部。头、颈、胸骨正中、肩和上臂是多发部位,而眼睑、乳晕和阴茎等部位则很少发生。  

6、蹼状疤痕:疤痕呈皱褶状,形似鸭蹼。此类疤痕最常见于烧伤,偶见于皮肤的切割撕裂和手术切口位置不当。大型蹼状疤痕多发于颈前、腋窝、肘窝及会阴部,小型的常见于内外眦、鼻唇沟、口角、鼻孔、指掌侧、指蹼、虎口、尿道口、阴道口等部位。  

此外,尚有凹陷性疤痕,桥状疤痕和线状疤痕等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