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氧血症
预防

麻醉术后低氧血症的预防

1、掌握拔除气管导管的指征

术后早期,呼吸功能改变很小,拔除气管导管后病人舒适,减少了术后管理的复杂性。一般病人只要通气量、吞咽和咳嗽反射良好,体温36℃以上,无寒战,循环功能及其它生命体征平稳,肺活量大于10ml/kg,吸气力大于2.66~3.33kPa(25-0~25cmH2O),即可拔除气管导管。此外,病人的意识状态和感知能力的恢复可作为气管拔管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必须的,具体视病情和特殊需要而定。

2、留置气管导管的管理

苏醒延迟、昏迷、吞咽中咳嗽反射不健全、通气量不足和需用机械通气的病人,术后应留置气管导管,有利于进行有效通气和吸引分泌物,减少误吸的危险,对老年人、咳嗽和吞咽能力减低者特别有益,也便于应用机械膨胀气道,预防肺不张。留置经鼻气管导管更为妥当,乐于为病人接受。气管套囊最好采用低压套囊(囊内压不能超过3.3 ~ 4.0KPa) ,以免影响气管粘膜血运(正常气管粘膜毛细血管灌注压为4.3~ 8.0kPa) 和局部气管粘膜损伤甚至坏死。病人难于耐受尤其留置经口气管导管者,可适当辅以麻醉性镇痛药如吗啡、芬太尼,或苯二氮卓类药, 让病人处于浅睡眠状态, 以增加对气管导管的耐受性。

3、维持呼吸道通畅的基本方法

(1)下颌前推法(推下颌法):与头后仰开口相结合,又称三合一气道开放法。急救者在病人头侧,用双示指置于病人下颌角处,将下颌前推同时使头后仰,用双拇指轻推下唇使微张。

(2)抬(提)颏法: 急救者在病人头侧,一手的四指置于病人颏下,将颏向前向上抬起,并使病人头仰,拇指轻拉下唇,使口微开,另一手置于病人前额协助头后仰。

(3)抬颈法:急救者一手置于病人颈下,使颈部抬升,另一手置于病人前额,使头后倾。但此法并无抬起下颌的功效、开放气道的作用不够完善,急救者的手臂易力不感支。

(4)器械辅助:常用的有口或鼻咽通气道、环甲膜穿刺或气管内插管甚至气管切开和气管造口。

4、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基本方法是翻身、拍背、咳嗽、雾化吸入。

相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