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症
多汗症相关问答
咨询医生:

产后出汗多正常吗

发布时间:2023-12-04 10:01:04
性别:男年龄:标签:多汗症
产后出汗多通常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怀孕期间,体内水分积蓄,分娩后需要将多余的水分排出,同时为了促进乳汁分泌,产妇通常会食用汤水丰富的食物,这也可能导致出汗增多。为了防止产后出汗过多引起的不适,产妇应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吹冷风,否则可能感冒。如果产后出汗多并伴有气短、口干舌燥、嗜睡等症状,可能是疾病造成的,应及时检查。为了改善体质和防止贫血,产妇应多吃营养和补血的食物。此外,及时用毛巾擦干汗液,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毛孔堵塞导致皮肤性疾病。

回复医生:赵晓东

共1个答案查看>>

两个月孩子出汗多

发布时间:2022-10-10 05:48:48
性别:男年龄:标签:多汗症
二个月孩子出汗多,与环境、生理及疾病等因素都有关系,应针对其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1、外部环境。当孩子处于高温时,会引起孩子出汗。为了避免孩子有其它的不舒服,父母要注意观察气候变化,及时的为孩子调整好房间的温度。2、生理上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孩子最近哭了,也有可能是孩子穿的比较多,也有可能是孩子出汗的原因。为了防止孩子出汗过度导致缺水,父母要注意为孩子添衣,多喝热水。3、病因。当孩子身体里缺少钙质时,就会出现多汗、枕秃、烦躁等情况。可以给孩子做一些微量元素检查,确定是因为缺钙造成的,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给孩子服用一些口服的葡萄糖酸钙溶液或者乙酸钙颗粒,来弥补孩子身体里的钙。

回复医生:周小凤

共1个答案查看>>

宝宝退烧后出汗多

发布时间:2022-10-10 06:27:05
性别:男年龄:标签:多汗症
通常宝宝在发烧后突然出汗都是由于身体虚或药物作用引起的。最好是带宝宝去正规的医院做个详细的诊断,然后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药物,改变生活习惯,改善生活习惯,增加营养。1、正常的生理反应:宝宝发烧后会流汗,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因为发烧之后,下丘大脑的温度调整作用就会重新回到正常的状态,这个时候就会有很多的汗水。平时可以多食用一些水果、蔬菜泥、鸡蛋、牛奶等。2、药效:当宝宝发烧时,服用布洛芬混悬液或扑热息痛胶囊后,这些药效会在宝宝的身体里起到冷却和消炎的效果,从而引起宝宝大量出汗。要注意让宝宝多饮水,以免造成电解质失衡。3、体虚:一般宝宝发烧后,会出现体虚,发烧后短时间内无法彻底恢复精力,就会出现体虚,还会出现出汗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宝宝服用玉屏风颗粒、虚汗停颗粒等,并多吃苹果、鸡蛋等,以增加营养。

回复医生:周小凤

共1个答案查看>>

小孩手脚出汗多是什么原因

发布时间:2022-10-10 08:46:11
性别:男年龄:标签:多汗症
新陈代谢旺盛、维生素D缺乏、自发性多汗症、体质虚弱等都会导致小孩手脚出汗。1.新陈代谢旺盛:小孩的新陈代谢旺盛,而且身体的温度调节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善,所以他们的身体对周围的温度变化很敏感。出现四肢出汗的主要原因有:运动过度,温度过高,穿衣服过多等。2.维生素D缺乏:当小孩体内维生素D缺乏时,不仅会表现为手足出汗,还会表现为全身多汗,并伴随着夜间失眠、半夜惊醒、哭闹等情况,如果小孩维生素D不足,还会引起驼背。平时多给小孩晒晒阳光,多给小孩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这样小孩手脚出汗的情况就会得到缓解。3.自发性多汗症:有些小孩只有手脚出汗,其它部位出汗很少,这就是自发性的,这与手脚汗腺分泌过度有关,是一种植物神经紊乱,汗腺功能旺盛的症状。4.体质虚弱:小孩脾胃虚弱,体质较差时,往往会出现手脚多出汗的症状,这个时候就要注意脾胃的调节,同时也要提高小孩的抵抗力。随着小孩身体素质及脾胃机能的好转,四肢多出汗的情况也会有所缓解。对此,需要多饮水,避免因出汗过多引起的缺水,多食用一些新鲜瓜果和蔬菜。穿的衣服要适量,锻炼的次数要少一些。当汗水粘附于肌肤时,容易滋生病菌,因此要讲究个人清洁,勤洗手,勤洗脚。

回复医生:周小凤

共1个答案查看>>

月子发汗多久可以洗澡

发布时间:2023-03-29 07:40:06
性别:男年龄:标签:多汗症
一般产后出汗3天左右即可沐浴。具体情况浅析如下:产后发汗泛指产妇月圆之后,用汗蒸仪器或者搭配中药发汗汤来促使身体多余水分流出,一般还能排除月子时身体积聚的寒气,具有清除毒素、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功效,一般产后出汗3天左右即可沐浴。由于产妇流汗后体质较弱,若是提前沐浴,体表毛孔呈开放状态,易发生受凉,对健康常不利,而且出汗3天左右产妇身体就会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洗澡时一般也不会给身体带来多大影响。平时注意卧床休养,促进身体恢复。

回复医生:赵晓东

共1个答案查看>>

7岁小孩睡觉出汗多是什么原因

发布时间:2023-08-24 06:30:56
性别:男年龄:标签:多汗症 睡眠
7岁小孩睡眠出汗多与其体质、气阴亏虚相关。1、体质:身体有一定的特殊性,新陈代谢较强的儿童,会有一身多汗的症状,不管是晚上睡眠,或者是白天不运动,都会有一种出汗的感觉。另外,7岁小孩晚上睡觉多汗也可能是因为房间里的温度太高。2、气阴亏虚:气阴亏虚的临床表现多为盗汗,并伴有自汗,身体消瘦,出汗多,精神萎靡不振,烦躁不安,夜间睡眠不好,还可伴有低热,口干咽干,手足心热,夜间尤为突出。常见的原因有小儿急病、久病、重病等引起的气血失衡;也有可能是先天不足、阴虚体质,再加上后天调理不得当。

回复医生:王燕

共1个答案查看>>

动一动就出汗多为气虚

发布时间:2023-08-24 09:51:48
性别:男年龄:标签:多汗症 气虚
当身体稍有动静,便会产生汗液,这是中医辨证中气虚和内热的体现。当身体气虚时,心肺两脏的汗液无法收敛,这是因为肺主皮毛,人体的汗孔的开阖都由肺所管。如果肺气虚,主管皮毛的功能会下降,汗液很容易从毛孔中排出,同时容易感冒,表现出气短懒言、乏力、声音低沉等症状;若肝气虚,肝主筋,而筋肉失养,易发生肌肉萎缩等症。如果心脏虚弱,汗液就会成为心脏的一种液体,但如果心脏功能不足,就无法完全控制汗液的分泌,从而导致汗液的生成和输送受到阻碍,最终导致运动时会出现出汗的情况。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和心情愉悦,应该遵循规律的作息、增加运动量和提高身体素质。如果持续出汗不缓解,应该积极寻求医疗帮助,以查明病因并进行对症治疗。中医认为汗出为阳气的正常表现,故在日常养生中,可适当增加些阳味之品,以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

回复医生:王燕

共1个答案查看>>

汗蒸出汗多好还是少好

发布时间:2023-08-24 02:40:47
性别:男年龄:标签:多汗症 汗蒸
汗蒸流汗很多,通常都会变坏。根据中医理论,汗液是五液之一,其中心在液为汗,过度出汗必然会对心精和心血造成伤害,导致心悸症状,若大量出汗,还可能引发心气和心阳的暴脱,进而导致气脱或亡阳的危险。因此,汗多伤津是心气虚衰的一个重要表现。长时间的汗蒸会导致机体过度出汗,从而削弱人体内的阳气。汗蒸的过程中,通过加热和加温的方式使人体出汗,若出汗过多,则可能导致身体脱水、虚脱等问题;如果出汗少了,就容易造成皮肤干燥和发痒等现象。高温所带来的影响不仅限于加速心跳,还可能加剧心痹(即心脏病)的症状,因此患有心痹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的症状;出汗过多又容易引起水液潴留,形成水肿和尿失禁等并发症。汗蒸所带来的影响之一是可能导致肝阳过度上升,进而引发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对于身体素质较为虚弱的患者而言,去汗蒸可能并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因为汗蒸会影响健康,特别是对心脏和肾脏不利,而且还容易引起感冒。对于那些患有心脏疾病或高血压的患者而言,前往此处并不是一个值得推荐的选择。

回复医生:王燕

共1个答案查看>>

出汗多的好处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8-24 03:07:21
性别:男年龄:标签:多汗症
出汗多有助于降温、排毒和改善皮肤状态。首先,出汗多能够降温。当身体温度过高时,汗液通过蒸发的过程从皮肤表面带走热量,从而降低体温。这有助于预防中暑、热衰竭等热相关疾病的发生。其次,出汗多有助于排毒。通过汗液排泄,身体可以将一些废物、毒素和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如尿酸、尿素等。这有助于减轻肾脏和其他排泄器官的负担,促进身体的排毒过程。最后,出汗多还可以改善皮肤状态。适度的出汗有助于打开毛孔,清洁皮肤,减少皮肤表面的油脂和杂质。这有助于改善皮肤的通透性和光泽度。

回复医生:王燕

共1个答案查看>>

男人夏天出汗多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3-08-24 02:01:48
性别:男年龄:标签:多汗症
男性夏天出汗特别多,原因可能是非疾病因素引起的,如环境因素;也可能是疾病因素引起的,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植物神经紊乱等。不同原因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一、非疾病因素男性夏天出汗特别多可能与室内温度过高有关,这并不一定是疾病的表现。建议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可以使用风扇、空调等调节室温的电器设备。及时开窗通风,更换适宜的被褥以减少出汗。二、疾病因素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肿大引起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或分泌过多,进而引起身体代谢亢进。男性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时,可能表现为烦躁、怕热、多汗等症状。日常饮食上选择清淡的食物,减少摄入富含碘的食物。按医嘱规范使用丙硫氧嘧啶片、甲巯咪唑片等药物,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以缓解出汗症状。2.植物神经紊乱:植物神经紊乱的发病与遗传、性别、社会等因素密切相关。植物神经紊乱可能涉及多个身体系统,症状包括多汗等,男性夏天出汗特别多也可能是其中的表现。同时还可能伴随心慌、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男性可以遵医嘱使用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治疗,如谷维素片、维生素B1片等,以帮助缓解出汗症状。男性日常要注意保持个人的清洁卫生,注意勤换洗衣物,还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回复医生:王燕

共1个答案查看>>
温馨提示
相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