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酸缺乏
胃酸缺乏介绍
胃酸缺乏需做检查

慢性胃炎症状无特异性,体征很少,X线检查一般只有助于排除其他胃部疾病,故确诊要靠胃镜检查及胃粘膜活组织检查。在我国约有50-80%患者在胃粘膜中可找到幽门螺旋杆菌。胃炎临床表现,状轻重不一,常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或肠绞痛,亦可有腹泻、畏寒、头痛和肌痉挛等。

1.胃液分析

测定基础胃液分泌量(BAO)及组胺试验或五肽胃泌素后测定量大泌酸量(MAO)和高峰泌酸量(PAO)以判断胃泌酸功能,有助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酸多正常,广泛而严重的慢性萎缩胃炎胃酸降低。

2.血清学检测

慢性萎缩性胃炎血清胃泌素常中度升高,这是因胃酸缺乏不能抑制G细胞分泌之故。若病变严重,不但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减少,内因子分泌也减少,因而影响维生素B12也下降;血清PCA常呈阳性(75%以上)。

3.胃肠X线钡餐检查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目前胃炎诊断很少应用上消化道造影。用气钡双重造影显示胃黏膜细微结构时,萎缩性胃炎可出现胃黏膜皱襞相对平坦、减少。

4.胃镜和活组织检查

胃镜和病理活检是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浅表性胃炎常以胃窦部最为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黏膜表面黏液增多,有灰白色或黄白色渗出物,病变处黏膜红白相间或花斑状,似麻疹样改变,有时有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黏膜多呈苍白或灰白色,亦可呈红白相间,白区凹陷;皱襞变细或平坦,由于黏膜变薄可透见呈紫蓝色的黏膜下血管;病变可弥漫或主要在胃窦部,如伴有增生性改变者,黏膜表面颗粒状或结节状。

活检标本作病理学检查,判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可行病理活检组织快速尿素酶试验。

建议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 正常值 检查费用 临床意义
胃总酸度测定 正常空腹胃液的游离酸为0~30U,平均18U;总酸度为10~50U,平均30U。 服试餐1小时或注组织胺20分钟,总酸度逐渐达到高峰。 总酸度...详情>> 50~250元/项

胃酸增多见于溃疡病、高酸性胃炎、幽门梗阻、胃泌素瘤(分泌胃酸常比正常人多3~6倍)。

胃酸减少见于萎缩性胃炎、胃扩张、继发性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胃癌等。真性胃酸缺乏时,在试餐或注射组织胺后,胃酸不增多,但亦偶见于老年人无胃酸症。

详情>>
谷氨酸 14~192μmol/L。 详情>> 10-50元

异常结果

升高:痛风、胰腺肿瘤,肝病,谷氨酸中毒。

详情>>
胃超声检查 1、空腹时正常胃声像图:空腹胃的声像图随其潴留液多少、收缩状态及断面部位的不同而各异,可表现为“月牙形”、“马鞍形”及...详情>> 50-80元

一、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有胃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发病部位以胃小弯近幽门侧及十二指肠球部最多见。溃疡病的基本病理是粘膜层出现局限性凹陷,凹陷深度超过粘膜肌层; 溃疡周围的粘膜经常伴有水肿、充血或增生等炎症变化。

1、空腹超声检查可以发现溃疡部位有局限性轻度管壁增厚,呈低回声状。急性较大溃疡则出现局限性胃壁粘膜层缺损。

2、胃充盈状态下,典型的胃溃疡周围出现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的局限性增厚,中央有较平滑的溃疡凹陷,呈小“火山口” 样征象。

3、小而较浅的溃疡仅以局限性增厚为唯一表现。

4、幽门管溃疡以水肿充血的局限性增厚为主要特点,经常伴有胃排空延迟;急性期时,常出现幽门痉挛和胃潴留, 幽门管腔狭窄,液体难以通过。

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超声表现为局限性管壁增厚,球部变形,液体通过球部迅速(激惹现象); 大多数十二指肠的溃疡面比较小,超声不太容易发现。

6、三维超声对溃疡面的显示近似于胃内窥镜图像。

胃平滑肌类肿瘤是源发于胃肌层的间叶组织肿瘤, 分为良性胃平滑肌瘤和恶性平滑肌肉瘤。

胃平滑肿瘤的声像图表现:

1、声像图特征

①胃壁内局限性肿物,多呈圆球状,也可呈哑铃状或不规则状。

②肿物多发生于胃上部,以单发者多见,大小通常在5. 0cm 以内,但也有达9. 0cm。

③肿物呈低回声,境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或较均匀。

④部分病变肿物的粘膜面伴有溃疡凹陷。

2、声像图分型

①腔内型肿物位于粘膜下,向腔内生长,粘膜层被抬起,断面上局部胃腔变窄。

②壁间型肌层有肿物同时向腔内外生长,使腔内粘膜层隆起,腔外浆膜层外突。

③脏外型肿物主要向腔外生长,浆膜面膨出明显,粘膜面无明显膨出。

胃平滑肌肉瘤的声像图表现:

1、肿瘤起自胃壁肌层,形态不规则,周缘回声略毛糙。内部回声不均质。

2、肿物增大可见液化区形成,部分伴有少量不规则增强回声。粘膜面常有较深的大溃疡,其溃疡凹陷的形态不规则,并可与液化区贯通,使肿物内部形成假腔。

3、肝脏或周围淋巴结可出现转移病灶。

二、胃癌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胃窦部特别是胃窦小弯靠近幽门侧。病理类型以腺癌较多见。

胃癌分期有早期胃癌和中晚期胃癌。

早期胃癌指病变仅侵及粘膜与粘膜下层,超声经腹检查显示困难,超声内镜对其诊断有较大价值。

中晚期胃癌进展期胃癌,指癌病变侵犯深度已超越粘膜下层,达到固有肌层更深,通常分三型:

① 肿块型;②溃疡型;③弥漫型。

基本声像图改变为胃壁异常增厚、隆起,通常呈不均质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胃壁结构破坏。

1、肿块型:胃壁局限性隆起凸向胃腔, 表面不光整者可形成类似菜花状低回声或杂乱回声肿块, 周围胃壁也有程度不等的增厚。有时可见癌肿破坏浆膜向胃外生长,形成外生性肿块,并且有与周围脏器粘连或直接转移蔓延的征象。

2、溃疡型隆起胃壁表面形成不规则凹陷,凹底部不光滑,可见小结节状回声,凹陷周缘隆起不规则、厚度不均匀,凹陷口僵直。周围胃壁也可呈不规则增厚、隆起。

3、弥漫型胃壁大部或全部呈弥漫性增厚、隆起,其厚度大于15mm,粘膜面不规则破溃或糜烂时局部呈强回声, 重者胃长轴断面呈“线状” 胃腔,空腹短轴断面呈“假肾征”,饮水后增厚的胃壁更清楚。

残胃癌的超声检查胃癌术后的超声检查重点是靶器官(包括肝脏、腹膜后、盆腔) 的转移病灶的发现。

残胃因位置深在,受干扰因素较多,超声检查不可轻易否定临床残胃癌的诊断,应结合其它检查。

胃息肉分假性和真性两种。假性息肉系粘膜炎性增生形成; 真性息肉又称息肉样腺瘤,较常见,是由增生的粘膜腺上皮构成,多为单个。表面呈结节状,多数有蒂,大小一般不超过2cm。息肉样腺瘤属于癌前期病变。

声像图表现为胃粘膜向胃腔内突出, 呈低回声或中等回声团块,约1-2cm 大小,基底狭窄, 呈蒂状。 多为单发。改变体位不能与胃壁分离。 胃壁各层结构连续正常。胃息肉的诊断应注意与息肉型胃癌及胃巨皱襞症鉴别。息肉型胃癌生长快,多大于2cm,基底较宽,对胃壁有浸润,附着处可见粘膜中断。胃巨皱襞症声像图特征为粘膜皱壁回声粗大, 呈“琴键状”。

三、胃肠穿孔

1、腹膜腔内气体回声

患者仰卧位时,可在肝脏前缘与腹壁间的肝前间隙显示气体强回声,其后常见有多重反射。坐位检查,通过肝脏可以在膈肌顶部与肝脏之间显示气体回声。

2、腹膜腔积液

穿孔后的胃酸与胆汁往往先积于右肝下间隙, 随着渗出量增加, 渗出液可流向肝肾间隙,并经右结肠外侧沟下行至盲肠周围和盆腔。在这些部位可显示异常的液体回声。 由于液体内混有胃内容物或形成脓肿, 有时不能显示典型的无回声区。

3、常有肠蠕动减弱或消失、 肠腔积气等改变。

4、穿孔局限者,可形成脓肿或边缘模糊、回声不均的杂乱回声包块。B 超在胃肠穿孔诊断方面有其独特的优点, 超声检查对腹膜腔游离气体的诊断方面可达到与 X 线透视相同的效果。有时能够显示X 线检查不能发现的局限于肝上前间隙的气体。而对检出腹腔内积液则比X 线检查准确得多。特别是在与其它急腹症如胆道、胰腺、妇产科、实质脏器破裂等方面的鉴别,超声可做为首选。

详情>>
展开↓
收缩↑
胃酸缺乏可能的疾病
可能的疾病
伴随症状
就诊科室
  • 久泄
  • 恶心 乏力 腹部不适 腹痛 腹泻 高热 胃...

    [详细]
  • 中医科 中医综合
胃酸缺乏相关问答
咨询医生:
温馨提示
相关症状
好评医生

主治疾病:1

所在医院:1 1

主治疾病:1

所在医院:1 1

主治疾病:h

所在医院:h h

主治疾病:h

所在医院:h h

主治疾病:

所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