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检查
间接胆红素 对氨马尿酸合成试验 浆膜腔积液蛋白 抗组蛋白抗体 反映肝细胞损伤的试验
一般于50岁左右出现症状,男女比例约为2:1,常于60岁前后死亡。早期常无症状,以后可出现体重减轻,食欲不振,腹痛,乏力,倦怠,尿色深,牙龈出血及鼻出血等(到失代偿期可出现黄疸,腹水,浮肿,皮肤粘膜和上消化道出血等).面色灰黯,营养差,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肝掌,腮腺非炎性肿大,掌挛缩,男性乳房发育,睾丸萎缩和阴毛呈女性分布,以及厌氧菌所致的原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等。
酒精性肝硬化属于门脉性肝硬化类型,近年来在我国有明显增加,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早期,肝脏假小叶形成的再生结节较小,周围的纤维束较狭窄而整齐,B型超声检查各径线测值常增大,肝内回声密集增强,稍增粗,与其他慢性肝病不易区别。随着病程进展,肝细胞大量破坏,肝细胞再生和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超声检查切面图像可显示无数圆形或类圆形低回声结节,弥漫分布于全肝,结节较肝炎后肝硬化者细小而均匀,大小多为0.2-0.5cm之间,结节周边可见纤维组织包绕而呈网格状强回声。
肝包膜增厚,回声增强,但并不出现肝炎后肝硬化常见的锯齿状改变,肝脏体积常缩小。超声检查发现门脉系统增宽、门体静脉侧支循环开放和腹水等对诊断肝硬化门脉高压有很大帮助,但敏感性较低。门脉性肝硬化时,肝细胞再生结节压迫周围门静脉分支、Disse间隙及汇管区纤维组织大量增生使血管扭曲、闭塞,使肝动脉和门静脉阻力增加,门静脉血流减慢,甚至出现高肝血流。彩超能显示肝内血液循环改变的主要特征,显著提高酒精性肝硬化超声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肝硬化病人门静脉血流速度明显降低,而肝动脉搏动指数(PI)升高(1.28士 0.18,正常对照 0.95士0.17,P<0.001=。肝血管指数是指门静脉血流速度/肝动脉搏动指数,以该指数降至12cm/s为限,对肝硬化的诊断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93%。新近发展起来的二次谐波显像技术与新型声学造影剂相结合,使肝硬化的超声诊断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造影后肝硬化病人的多普勒时间强度曲线与正常组和非硬化性肝病组有很大差异。肝硬化组造影显示平均开始时间为18s,继而出现一个较陡的上升,正常组和非硬化组平均开始显示时间为52s和39s,继而出现一个较迟而缓慢的上升。有研究表明,造影剂到达肝静脉的时间若小于24,对肝硬化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这种非创伤性诊断肝硬化的新技术可望在今后减少肝活检的数量。在酒精性肝硬化病人,门静脉血流速度和平均流量与门脉高压的程度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