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受损
肝功能受损介绍
肝功能受损需做检查

第一步 判断是否为肝功能损害

肝脏受到损害必然会导致肝功能异常,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现有的肝功能试验,包括酶学和其他生化检查,并非都能够准确反映肝脏功能,有些试验的特异性也不强。比如大家最熟悉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并不是肝脏组织内完全独特的酶,其还存在于心肌、骨骼肌等组织器官中,这些组织的损害同样可以出现转氨酶升高;碱性磷酸酶(AKP)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是反映胆管上皮细胞增生或胆道阻塞、炎症很有价值的指标。然而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也可以分泌AKP,最近笔者连续接诊两名AKP增高原因不明的儿童病例,实际为儿童骨骼发育生长中常见的AKP轻度上升。

有研究发现,“健康”体检者中约1/3出现“肝功能异常”,而实际上此类人群不一定有肝损害。尽管能以同工酶或异构酶等加以鉴别,但是临床医生对上述“肝酶”的非特异性认识仍然是很必要的。必要的复查和了解其他相关脏器的损害或功能状态有助于鉴别。

第二步 了解肝功能损害的程度

在肝功能试验中,常规检测的转氨酶等指标,虽不能反映肝脏功能的全貌,但是一些项目的明显异常是与肝脏功能呈正比的。比如白蛋白、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等。

凝血酶原时间(PT)或凝血酶原活动度反映外源性凝血因子水平,尽管敏感度有限,但却是一项重要的肝脏功能试验,其反映了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和水平,严重肝病患者PT明显延长。肝病患者一旦PT明显延长,尤其是不断延长,提示肝病严重,预后不良。非专科医生容易忽略PT对判断肝脏功能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比较熟悉的转氨酶水平与肝脏受损害程度未必完全成正比。

第三步 明确肝脏受损害的原因

这里谈的“病因”有两层含义。

一、直接导致肝损害的疾病因素。我国病毒性肝炎占肝损害首位,其次是药物性肝损害、自身免疫性肝损害、酒精性肝损害和脂肪性肝炎等。

二、导致肝损害进一步加重的各种因素。肝损害有可能不是单一因素。如慢性病毒性肝炎,就可有乙型肝炎病毒与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不仅肝损害程度更为严重,还增加了治疗难度;再如,酒精性脂肪肝,实际上是同一种致病因素导致的两种不同的病理损害。

针对不同的疾病,医生应在搜集病史的基础上,切实关注患者的病情,应用各种检测手法,结合各种有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的疾病进行综合考虑,将患者症状与相关病因联系起来,找出最可能的病因对症治疗。

建议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 正常值 检查费用 临床意义
血清谷草转氨酶 (1)比色法8~28卡门单位。 (2)连续监测法基质中不含P-5'-P,成人5~40U/L。 详情>> 10-15元

由于AST分子量较ALT小,在肝脏中含量较ALT高,但半寿期较短。因此,在肝脏受损的不同阶段,二者增高的幅度及其比值也不同。

根据其活性及比值变化,可用于肝脏病的鉴别和对肝细胞损伤的判断,健康人血清AST/ALT比值为1.15∶1。

(1)急性肝炎时AST升高,但升高幅度不如ALT,AST/ALT比值<1。若该比值明显升高,则预示暴发型肝炎。

(2)慢性肝炎,尤其是肝硬化时,AST升高幅度大于ALT,故该比值测定有助于肝病的鉴别诊断。在慢性肝炎中,该比值按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该比值>2)的顺序依次升高。在肝炎恢复期,若ALT已恢复正常,而AST仍轻度升高,说明仍未痊愈。

(3)急性心肌梗死时AST活性显著升高,在发病4~12h开始升高,20~48h达峰值,因此AST测定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酶学指标之一。心绞痛时AST正常,故可用于鉴别诊断。

(4)其他肌肉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等AST亦增高,其AST/ALT比值大于1。

详情>>
血清谷丙转氨酶 (1)比色法测定5~25卡门单位。 (2)连续监测法成人5~40U/L(基质中含P-5’-P时为8~50U/L)。 详情>> 10-20元

ALT测定对肝炎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估计均具有重要价值。

(1)急性肝炎显著升高,尤其对无黄疸、无症状肝炎的早期诊断更有帮助,其阳性率高,阳性出现时间较其他试验早,其活性的高低随肝病的进展和恢复而升降,据此可观察病情及预后。ALT持续处于高水平或反复波动,表示病变仍在进行或转为慢性肝炎。若黄疸加重,ATL反而降低,即所谓的“胆酶分离”现象,常是肝坏死的先兆。

(2)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ALT活性轻度升高。

(3)胆道疾病、心肌和骨骼肌损伤也可引起ALT升高。

详情>>
血清谷草转氨酶与血清谷-丙转氨酶比值 SGOT/SGPT正常人比值1∶1左右。 详情>> 15-20元

AST/ALT比值下降,常见于急性肝炎、轻型肝炎。肝炎恢复期比值又逐渐上升。AST/ALT比值升高,急性病情中预示暴发性肝炎。慢性肝病中比值按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而依次升高。

详情>>
红细胞血清总胆红素 血清总胆红素2~20μmol/L(0.1~1.2mg/dl)。 详情>> 5-10元

1、判断有无黄疸及其程度:STB17.1~34.2μmol/L为隐性黄疸;34.2~171μmol/L为轻度黄疸;171~342μmol/L为中度黄疸;>342μmol/L为重度黄疸。

2、判断黄疸的性质:完全阻塞性黄疸为342~513μmol/L,不完全阻塞为171~266.8μmol/L,肝细胞性黄疸为17.1~119.7μmol/L,溶血性黄疸为<85.5μmol/L。

3、胆红素分类鉴别黄疸类型总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恶性疟疾及新生儿黄疸等,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增高为阻塞性黄疸,如胆石症、肝癌、胰头癌等,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如急性黄疸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急性黄色肝坏死等。

4、用于肝细胞损害程度和预后判断在肝脏疾病中,胆红素浓度明显升高,常反映肝细胞损伤严重,预后不良。但少数亚急性肝炎可无黄疸出现。胆汁淤积性肝炎,血清胆红素甚高,而肝细胞受损程度较轻。

5、有助于了解新生儿溶血症的严重程度,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6、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炎贫血患者STB减低。

详情>>
间接胆红素 1.0-20.0 μmol/L。 详情>> 5-10元

异常结果

1、间接胆红素增高,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或者输血错误等。肝炎与肝硬化病人的间接胆红素都可以升高。

2、升高亦可见于严重烫伤、败血症、疟疾、血型不合输血、脾功能亢进、恶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铅中毒、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药物性黄疸、体质性黄疸、哺乳性黄疸等。

详情>>
血清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 1.51~2.5∶1(正常比值应>1)。 详情>> 12-20元

异常结果

1、降低

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类脂性肾病、低蛋白血症、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黑热病、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肝病患者的A/G几乎都可降低,尤以有黄疸的肝硬变为甚。肝外胆道阻塞者,A/G比值降低与急性肝炎者大致相似。重症肝硬变尤以有腹水者,白蛋白显著降低而r-球蛋白显著增高,A/G比值可以倒置,这种比值异常也为判断预后的指标,A/G比值持续倒置表示预后较差。

2、升高

少见,主要见于低球蛋白血症或先天性无γ球蛋白血症。

详情>>
展开↓
收缩↑
肝功能受损可能的疾病
可能的疾病
伴随症状
就诊科室
  • 黄疸
  • 鼻子黄色或棕色 大便色浅 钝痛 肝掌 恶...

    [详细]
  • 内科 消化内科
  • 血色病
  • 败血症 闭经 充血 传导阻滞 低温性昏迷...

    [详细]
  • 内科 遗传病科
肝功能受损相关问答
咨询医生:
好评医生

主治疾病:8

所在医院:8 8

主治疾病:1

所在医院:1 1

主治疾病:h

所在医院:h h

主治疾病:h

所在医院:h h

主治疾病:

所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