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血细胞分析白细胞、血色素、血小板、白细胞分类:了解是否存在脾功能亢进及感染情况。
2、尿常规比重、PH值、尿胆原、尿胆红素等:间接评判黄疸的类型,初步判断机体代谢状况。
3、便常规+潜血大便性状、细胞及潜血:了解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
4、肝功能ALT、AST、TBIL、ALB、CHE、CHO、PALB:了解肝功能损害程度及肝脏合并储备能力。
5、血生化和血糖K、Na、Cl、Bun、Cr、Glu:了解电解质、肾功能和血糖水平。
6、血气分析PH、PCO2、PO2、HCO3等:了解机体酸碱平衡情况。
7、血氨血NH3:结合查体评价是否存在肝性脑病。
8、超声或CT、核磁腹部脏器BUS或CT、核磁:评价肝脏大小、损伤程度及血管、胆管内径,同时除外恶性梗阻性病变。
9、电子胃镜或上消化道造影胃镜检查或钡餐造影:了解食管静脉曲张、胃黏膜情况,尤其是既往有慢性肝病史及长期酗酒者。
检查项目 | 正常值 | 检查费用 | 临床意义 |
肝功能检查 | 谷丙转氨酶(ALT):0~40; 谷草转氨酶(AST):0~37; 谷草/谷丙(AST/ALT):0.80~1.5; 谷氨酰转移酶...详情>> | 10-50元 | 异常结果 1、谷丙转氨酶升高: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 饮酒引起的肝脏损伤,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 , 其他引起ALT异常因素(脂肪肝、肝癌等)。 2、谷草转氨酶:谷草转氨酶(AST)增高>60u/L:心肌梗死急性期、急性肝炎、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活动期、肝癌、心肌炎、肾炎、肌炎。 3、ALT/AST比值结果分析:AST大幅度升高意味着肝细胞损伤比较严重。因此,在临床上往往把ALT/AST的比值作为一个诊断指标和病情监测指标来看。 4、γ谷氨酶转肽酶(GGT)的结果分析:GGT主要是来自肝胆系统,因此,它主要是肝胆疾病的监测项目。 (1)肝脏炎症GGT轻度和中度增高。 (2)肝胆其他疾病肝癌、肝阻塞性黄胆、胆汁性肝硬化、胆管炎、胆囊息肉、胆结石、胰腺炎、胰头癌、胆道癌等、GGT明显升高。 5、胆红素的结果分析 (1)肝细胞受到损伤时如肝炎时,直接和间接胆红素会明显升高。 (2)胆道疾病,尤其是胆囊结石、胆道息肉、胆囊炎等、血中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 (3)溶血性疾病使血液中的胆红素来源增加,肝脏处理不及,造成间接胆红素明显增加。 6、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的结果分析 血液中蛋白的含量可以反映肝脏功能,如果蛋白质降低就表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害,是病情比较严重的表现,如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等。一些非肝脏疾病也可以使血液中蛋白质发生变化,所以分析结果时要注意一些生理性的影响因素。 需要检查人群肝功能损伤患者或是健康体检中。 详情>> |
肝脏超声检查 | 肝右叶最大斜径正常值不超过12~14cm。肝右叶前后径正常测量8~10cm。肝右叶横径正常测值不超过10cm。左半肝厚度和长度不超过6cm,长度不超过9cm。肝右叶锁...详情>> | 20-30元 | 异常结果 1.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枝循环形成。 2.膈下积液或脓肿。 3.肝内液性病变,如肝囊肿、多囊肝、肝包虫病及肝脓肿形成期。 4.脂肪肝。 5.肝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 6.肝内明显的血管异常,如淤血肝、门静脉异常病变、动脉瘤。 7.肝先天性异常。 8.血吸虫性肝病。 9.肝外伤出血。
(1)、肝脏的测量 需要检查人群肝脏的健康体检或是肝病的临床辅助诊断。 详情>> |
肝腹水的检查 | 无腹胀,体内蛋白含量正常,内分泌系统正常,无腹水为阴性。 详情>> | 20-30元 | 异常结果体内白蛋白过低,周围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相对不足,加之内分泌失调,交感神经障碍,导致水纳潴留,形成腹水。肝硬化腹水的形成标志体内环境的恶化。需要检查的人群有肝硬化和肝腹水的病人。 详情>> |
肝脏触诊 | 正常成人的肝脏,一般在肋缘下触不到,但腹壁松软的瘦长体形者,于深吸气时可于肋弓下触及肝下缘,但在1cm以内,在剑突下可触及肝下缘,多在3cm以内,但腹上角较锐的瘦长体...详情>> | 30~50元 | 异常结果 肝脏异常包括肝脏下缘的位置和肝脏的质地、边缘、表面及搏动等异常。 1、肝下移常见于内脏下垂、肺气肿、右侧胸腔大量积液导致膈下降时。 2、弥漫性肿大见于肝炎、肝淤血、脂肪肝、早期肝硬化、Budd-Chiari综合征、白血病、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等。 3、局限性肝肿大常可看到或触到局部膨隆,见于肝脓肿、肝肿瘤及肝囊肿(包括肝包囊虫病)等。 4、肝脏的质地触之似鼻尖者为质韧(中等硬),见于肝炎、脂肪肝及肝淤血时;触之硬如额头者为质硬,见于肝硬化、肝癌。肝脓肿或囊肿有液体时呈囊性感,大而表浅者可能触到波动感。 肝脏边缘的位置异常改变有以下几种: 肝脏边缘钝圆常见于脂肪肝或肝淤血。肝脏表面不光滑,呈不均匀的结节状,边缘厚薄也不一致者见于肝癌、多囊肝。肝脏表面呈大块状隆起者,见于巨块型肝癌、肝脓肿和肝包虫病。肝脏呈分叶状似香蕉者,见于肝脏梅毒。 需要检查的人群:常规体检项目,腹部异常者。 详情>> |
肝、胆、脾CT检查 | 检查无异常。 详情>> | 300-500元 | 1.CT扫描可以确诊肝寄生虫病如肝包虫病。 2.明确病变的程度、累及范围及有关特征。 3.鉴别梗阻性或非梗阻性黄疸,明确胆道的梗阻部位,多数病例还能明确梗阻的原因。 4.查明肝、脾撕裂和肝、脾内血肿、包膜下血肿及腹膜腔或腹膜后积血等。 5.对肿块的定位、定量诊断可靠,但对实质性肿块的定性诊断常有一定困难。 适应症: 1.肝、胆、脾的肿瘤。 2.肝、脾外伤。 3.肝寄生虫病如确诊肝包虫病。 4.弥漫性肝病如肝硬变、脂肪肝。 5.肝、胆、脾先天性发育异常。 6.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 7.随访、观察手术、放疗、化疗及其它治疗效果。 详情>> |
肝脏及胆囊叩诊 | 正常的肝脏,肝上下界适合临床的生理机能和肝区、胆囊无叩击痛。 详情>> | 30~50元 | 异常结果 1、肝区叩击痛对诊断肝炎、肝脓肿有一定的意义;胆囊位置较深,用叩诊方法不能叩出其大小,但出现胆囊叩击痛,有助于胆囊炎的诊断。 2、肝区及胆囊叩诊的异常情况是脾浊音区改变 ,脾浊音区扩大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脾浊音区缩小见于左侧气胸、胃扩张、鼓肠等。 3、病理情况下,肝浊音界上移见于右肺纤维化、右下肺不张、气腹和鼓肠等;肝浊音界下移见于肺气肿、右侧张力性气胸、内脏下垂等。肝浊音界扩大见于肝癌、肝脓肿、肝炎、肝淤血、多囊肝等;膈下脓肿时,由于肝脏下移和膈肌升高,肝浊音区也扩大,但肝脏本身并未增大。肝浊音界缩小见于急性肝坏死、肝硬化和胃肠胀气等。肝浊音界消失代之以鼓音者,多因肝脏表面被气体覆盖所致,是急性胃肠穿孔的一个重要征象。 需要检查的人群:常规体检项目,腹部异常者。 详情>> |
肝、胆、胰、脾的MRI检查 | 适用范围: 1、肝、胆、胰、脾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以及肝海绵状血管瘤。 2、肝寄生虫病如肝包虫病。 3、弥漫性肝病如肝硬化、脂肪...详情>> | 100-150元 | 1、能明确病变的程度、范围及其特征,并能和其他肿瘤鉴别。 2、对肝、脾囊肿、海绵状血管瘤有确诊作用。 3、MRI主要作为研究胆囊的生理、病理和胆道的肿瘤诊断。 4、MRI比CT对疾病的诊断更有意义。 详情>> |
乙型肝炎病毒抗-前S2抗体 | 阴性。 详情>> | 30元/项 | 抗-PreS2是HBV的中和抗体,有清除病毒的作用,血清中较早出现抗-PreS2,则提示急性乙型肝炎病人预后良好。 详情>> |
相关检查:
肝功能检查就诊科室:
内科 消化内科发病部位:
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