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诊断至今尚无统一标准。 如出现肉眼血尿和急性过敏反应三联症如发热、皮疹及关节痛,并出现原因不明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就应考虑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的可能性。
1980年Laberke等提出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综合征应具有全身表现为发热、皮疹、嗜酸性细胞增高、血尿、肾功能下降、贫血等;根据有关文献综合分析得出药物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诊断依据通常为:
①有过敏药物使用史;
②全身过敏反应表现,常呈药疹、药物热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③尿检查异常:无菌性白细胞尿(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尿)可伴白细胞管型,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轻度至重度蛋白尿(常为轻度蛋白尿);
④于短期内出现进行性肾功能减退;近端和(或)远端肾小管功能部分损伤及肾小球功能损害,出现肾性糖尿及低渗透压等;
⑤患者血循环中测出有关抗体,如抗二苯基甲氧基青霉素半抗原抗体;
⑥再次接触该类药物迅速复发;
⑦沿TBM可见补体C3沉着;
⑧B超示双肾大小正常或增大。
凡具备以上①②及③和(或)④、⑤者,可不做肾活检临床诊断可以成立。
但是,临床实践发现,不少药物过敏性间质性肾炎(allergic interstitial nephritis,AIN)病例缺乏最为关键的全身过敏反应,从而给临床诊断造成很大困难。对有近期用药史的可疑病例,发生了不明原因的ARF,尤其伴随肾性糖尿且尿蛋白不多时,即应怀疑本病,并应及时进行肾活检以了解间质损害类型和程度,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及判定预后。非典型病例确诊必须依靠肾活检病理检查,只有病理表现符合药物过敏性AIN时,诊断才能成立。
药物特异性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有助于明确致病药物。该试验是采血体外检查,安全可靠,对患者无危害。其原理是在体外培养中应用药物的特异性抗原,以刺激患者致敏的淋巴细胞导致转化。依据淋巴细胞对药物抗原应答水平的高低,以鉴别是否对此种药物过敏。具有很高的特异性,罕见假阳性,但阴性结果不能排除对药物过敏的可能性。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肾毒性损害的诊断:用药后应严密观察,以便及早发现肾毒性损害,越早发现,越早停药,肾损害恢复得越快、越好。以下几项有助于早期诊断:
①观察尿量变化,及早发现尿少、少尿、无尿;
②严密监测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蛋白等)、尿沉渣检查细胞管型;
③监测溶菌酶、碱性磷酸酶、γ-谷胺酰转肽酶、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及同工酶、血、尿β2微球蛋白等,如出现明显升高,就要停药观察;
④测定尿GGT/Cr比值,如该比值比基础值增加3倍,就有价值;
⑤跟踪观察肾功能的变化,如出现不明原因血尿素氮、肌酐升高,就要考虑药物性肾损害;
⑥数字显像分析方法可较早于氮质血症发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肾毒性。
⑦动物实验上,肾组织免疫组化发现“热休克蛋白47”(Heat shock protein47,HSP47)的过多表达,是庆大霉素肾毒性的重要标志。在临床上必要时可行肾活检,检测HSP47蛋白,有助于早期诊断肾损害。
检查项目 | 正常值 | 检查费用 | 临床意义 |
过敏原检测仪 | 抗原呈阴性。 详情>> | 100—140元/项 | 异常结果 皮肤过敏又称为“敏感性”皮肤。皮肤过敏主要是指当皮肤受到各种刺激如不良反应的化妆品、化学制剂、花粉、某些食品、污染的空气等等,导致皮肤出现红肿、发痒、脱皮及过敏性皮炎等异常现象。敏感性肌肤可以说是一种不安定的肌肤,是一种随时处在高度警戒中的皮肤。 需要检查的人群皮肤过敏造成的疾病包括荨麻疹、接触性皮炎、异位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 详情>> |
脑脊液钙 | 1.0~1.7mmol/L(4.0~7.0mg/dl)。 详情>> | 10~100元/项 | 异常结果 (1)升高见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急性脑外伤、脑炎、脑肿瘤等。 (2)降低见于低血钙症、肾性佝偻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尿毒症等。 需要检测的人群 颈部僵硬、严重头痛、食欲不振、意识不清、呕吐、抽搐、倦怠、思睡、对光敏感、小血斑於皮、皮肤疹等症状人。 详情>> |
尿常规 | pH5~7;比重(SG)1.015~1.025;蛋白质(PRO)阴性;葡萄糖(GLU)阴性;酮体(KET)阴性;胆红素(BIL)阴性;亚硝酸盐(NIT)阴性;白细胞(...详情>> | 3-15元/项 | 1.pH可反映体内酸碱平衡情况和肾脏的调节功能。减低见于糖尿病、痛风、酸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增高见于频繁呕吐、泌尿系统感染、服用重碳酸盐药、碱中毒。 2.比重参见尿液一般性状检验。 3.蛋白质阳性见于各种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以及摄入药物(如奎宁)、磷酸盐、消毒剂。尿pH大于8时,尿蛋白检查可出现假阳性。摄入大量青霉素、尿pH小于4时,则可出现假阴性。 4.葡萄糖阳性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后期等。摄入强氧化剂药物可出现假阳性。服用维生素C超过500mg/L,可出现假阴性。 5.酮体阳性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长期饥饿、妊娠剧吐者,以及摄入L多巴、甲基多巴等药物。 6.胆红素阳性见于肝细胞性或阻塞性黄疽。摄人酚噻嗪等药物可出现假阳性。摄入维生素C超过500mg/L、亚硝酸盐、大量氯丙嗪,可出现假阴性。 7.尿胆原阳性见于溶血性或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时为阴性。摄入磺胺类药、维生素K、酚噻嗪等可出现假阳性。摄入亚硝酸盐、对氨基水杨酸可呈假阴性。 详情>> |
血液分析仪检查 | 白细胞计数:(WBC)(4~10)×109/L。 红细胞计数:(RBC)(3.8~5.5)×1012/L。 血红蛋白量...详情>> | 30-40元 | 1、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及白细胞分类参见上述相应的血液检查。 2、红细胞比容由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计数的结果得到。 3、红细胞分布宽度代表红细胞大小的一致程度。当红细胞大小不均时,红细胞分布宽度值增大,如各类型营养缺乏性贫血。 4、红细胞三个平均指数用于贫血类型的鉴别: (1)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升高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降低见于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尿毒症、慢性炎症。 (2)红细胞平均体积增大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降低见于严重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3)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见于慢性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多种疾病均可在正常范围。巨幼细胞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增大,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增大,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正常,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大。 5、血小板平均体积平均每一个血小板的体积,血小板的大小与其功能有关。 (1)增高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后期伴浮肿和蛋白尿者。 (2)减低见于非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反复感染综合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详情>> |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HAVAg) | 阴性。 详情>> | 20—100元/项 | 异常结果: 本检查主要用于甲型肝炎的辅助诊断。 阳性见于甲型肝炎潜伏期和发病后几天之内。此时,血及粪便均有传染性。粪便为主要传染源,其甲型肝炎病毒的检出可始于发病前1~2周,发病时达高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达高峰前排毒中止。一般50%的急性甲型肝炎病人住院后1周可于粪便中检出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流行病学调查意义大于临床。特别在幼托机构发现甲型肝炎后,收集同一人群粪便送检能及早发现潜伏期及亚临床感染的个体从而尽早隔离,切断传染源,对控制甲型肝炎流行有重要意义。甲型肝炎病毒及其RNA检测可用于食品检疫、追踪传染源,如对流行区河海口水源及贝壳类食品检疫可及早确定传染源。 需要检测的人群: 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和发热者,乏力,食欲不振,肝功能异常者。 详情>> |
回归热螺旋体(BR) | 正常值为阴性。 详情>> | 7元/次 | 异常结果: 在血片上红细胞内见到螺旋体或在血液中见到活动的螺旋体,即可诊断为回归热螺旋体所致的回归热病。 需要检查的人群: 头昏,乏力等前驱症状,发病多急骤,常于畏寒后继以高热,达40℃以上,伴有头痛及全身肌肉,关节酸痛,肌肉压痛明显,恶心,呕吐等症状的,一般要接受检查。 详情>> |
基础代谢 | 18~29岁 男1,550kcal/日 女1,210kcal/日。 30~49岁 男1,500kcal/日 女1,170kcal/日。 50~...详情>> | 30-50元 | 异常结果 增高见于甲亢、嗜铬细胞瘤、垂体肿瘤、柯兴症、发热、妊娠等。 降低见于甲减、营养不良、严重水肿、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垂体功能减退等。 需要检查的人群 甲肿,甲亢,严重水肿,发热者。 详情>> |
相关检查:
过敏原检测仪脑脊液钙尿常规血液分析仪检查甲型肝炎病毒抗原(HAVAg)回归热螺旋体(BR)基础代谢就诊科室:
内科 风湿免疫科发病部位:
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