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激素水平检测、凝血功能、血小板的黏附功能与聚集功能检查测BT择时作内膜或血孕酮测定。
其它辅助检查:
宫腔镜、腹腔镜B型超声、子宫动脉造影检查。
相关检查:
尿:
女:卵泡期:3.2μmol/24h (1mg/24h)
黄体期:6.4~25.6μmol/24h (2~8mg/24h)
血:
男(成人): <3.2nmol/L (<1.0ng/ml)
女:卵泡期: 0.6~1.9nmol/L (0.2~0.6ng/ml)
黄体中峰期:0.96~11.2nmol/L (0.3~3.5mg/ml)
排卵期后: 20.8~103.0nmol/L (6.5~32.2ng/ml)
血小板:
正常值:显微镜计数法、血细胞自动计数仪:(100~300)×109/L (10万~30万/mm3)
根据临床表现及以上相关检查、经前5~9天测定血孕酮浓度有助于确定为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检查项目 | 正常值 | 检查费用 | 临床意义 |
子宫颈黏液检查 | 结晶共分7型: Ⅰ型典型的羊齿植物叶状结晶。 Ⅱ型近似Ⅰ型,但分支较短而少,与树枝着雪后形状相似。 Ⅲ型为极细小的结晶,分支极少,...详情>> | 10-20元 | 1、月经期第5~7天量极少,质稠,混浊,在载玻片上的干燥标本中,仅见到许多白细胞和不成形的黏液。 2、排卵前期(卵泡期,周期第6~8天到第14天左右)量逐渐增多,质稀薄而透明,高举时状似蛋清样,拉力增加,可以拉到10cm左右,结晶从Ⅲ型发展到Ⅰ型。 3、排卵后期(黄体早期、自周期第14天左右到20~22天)量少,质转稠,透明度明显减低,结晶模糊呈Ⅳ型。结晶带外侧见椭圆体,到结晶消失时只见椭圆体。 4、月经前期(周期第22~28天,即黄体中晚期)黏液浓稠,混浊,粘性增加,结晶完全消失。载玻片上只见到排列成行的椭圆体,在月经前期1~2天,偶有非典型结晶出现。 5、妊娠期黏液量少,质呈黏稠冻样,可见到从Ⅰ型演变到Ⅵ型的过程,或发现典型椭圆体后持续两星期以上而无月经来潮。如妊娠期见到不典型结晶,提示有先兆流产的可能。如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妊娠后一直不出现Ⅰ型结晶,表示妊娠预后良好。 6、在闭经患者中,如见到宫颈黏液有正常周期性变化,说明其卵巢功能良好,而闭经的原因可能是在子宫。 7、测定体内卵巢分泌情况,观察正常月经中结晶的周期变化是否有一定规律。在月经周期中分泌求偶素高时,宫颈黏液即渐析出羊齿结晶,在行经期,羊齿结晶消失,经后开始少量出现,经后14天左右是排卵期,含量最多,最易找到,以后又逐渐消失。 8、临床上主要用于观察各种卵巢分泌消失的疾病,以指导诊断及治疗;同时可作为排卵期,妊娠及先兆流产预后的诊断参考。妊娠后羊齿结晶应逐渐消失,如1~2个月后仍不消失,则有先兆流产的可能。 详情>> |
血常规 | 1、红细胞(RBC):男性为 4.0X10^12~5.5X10^12/L,女性为3.5X10^12~5.OX10^12/L。 2...详情>> | 20元 | 红细胞计数(RBC)(单位:10^12/L)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红细胞压积(HCT)(单位:%)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脱水、大面积烧伤,补液的参考值;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单位:fL) 大于正常值,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再生之后、甲状腺功能低下;小于正常值,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全身性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分布宽度(单位:%) 大于正常值,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疗效观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贫血的分类;小于正常值,比正常人的红细胞更整齐,临床意义不大。 详情>> |
子宫内膜活检 | 检查结果阴性。 详情>> | 30-200元 | 异常结果 检查结果呈阳性,诊断性刮宫的可能病症是 ①子宫异常出血,须证实或排除子宫内膜癌、颈管癌或其他病变者。 ②月经失调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或闭经,须了解子宫内膜的变化及其对性激素的反应等。 ③不孕症须了解有无排卵者。 ④疑有子宫内膜结核者。 需要检查的人群:不孕不育人群。月经异常出血的人群。 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