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患者症状、体征:6个月至5岁之间的儿童面和足部出现水肿,甚者波及全身。白皙皮肤儿童有特异性皮损,开始为红斑,压之能消退,随之发生小的暗紫色斑,边界清,高于周边皮肤,压之不褪色,表面发亮,触之有蜡样感,尔后变成干燥、棕色或黑色斑,上有裂纹。好发于受压部位,如粗隆、膝、踝、肩、肘和躯干受压处,亦可发生在潮湿部位,如尿布区,以后不规则布于全身,呈剥脱性皮炎样表现。轻型病例仅于胫前、大腿外侧、背部等处出现沿皮肤切线排列的龟裂(称“马赛克”皮肤)和脱屑。严重病例有大面积糜烂和表皮缺失,愈后留有色素沉着,特别在前额、臀、骶尾和足背等处。因皮肤变薄、膨胀和色素减退而变苍白,以黑肤色种族患者为甚,常首发于口周,亦可位于小腿,也可因摩擦、创伤和溃疡而继发脱色斑。偶尔在足背、臀以及与压力无关的部位形成大疱、或浅或深的溃疡、坏死。于背、下腹和下肢偶见瘀点。晚期病例在耳廓周围、膝上、肘前、腋、趾间、包皮和唇中部出现线状皲裂。可以检测血浆总蛋白质。
检查项目 | 正常值 | 检查费用 | 临床意义 |
血清总蛋白(TP,TP0) | 成人60~80g/L。 早产儿36~60g/L。 新生儿46~70g/L。 注各实验室检测方法不同,正常值各异。 血清...详情>> | 5-10元 | (1)血清总蛋白浓度增高: ①血清中水分减少,而使总蛋白浓度相对增高。凡体内水分排出大于水分的摄入时,均可引起血浆浓缩,尤其是急性失水时(如呕吐、腹泻、高热等)变化更为显著,血清总蛋白浓度有时可达100~150g/L。休克时,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变化,血浆也可发生浓缩。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病人,由于钠的丢失而致继发性水分丢失,血浆也可出现浓缩现象。 ②血清蛋白合成增加,大多数发生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此时主要是球蛋白增加,其量可超过50g/L,总蛋白可超过100g/L。 (2)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 ①合成障碍,主要为肝功能障碍。肝脏是合成蛋白质的唯一场所,肝功能严重损害时,蛋白质的合成减少,以白蛋白的下降最为显著。 ②蛋白质丢失,如严重灼伤时,大量血浆渗出;大出血时,大量血液的丢失;肾病综合征时,尿液中长期丢失蛋白质;溃疡性结肠炎可从粪便中长期丢失一定量的蛋白质,这些均可使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 ③营养不良或长期消耗性疾病。如严重结核病或恶性肿瘤等。 附注 (1)血清蛋白质的含量一般用g/L表示,因为各种蛋白质的分子量不同,不能用mol/L表示。 (2)酚酞、溴磺肽钠在碱性溶液中呈色,影响双缩脲测定的结果,右旋糖酐可使测定管混浊亦影响结果,理论上这些干扰均可用相应的标本空白管来消除,但如标本空白管吸光度太高,可影响结果的准确度。 (3)含脂类极多的血清,呈色后混浊不清,可用乙醚3ml抽提后再进行比色。 详情>> |
血清球蛋白(G,GL0) | 正常值 乙醛酸比色法:20~30g/L (2.0~3.0g/dl)。 详情>> | 15-30元 |
1、升高见于 ②自身免疫性疾病时的机体免疫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硬皮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等。 ③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白血病、部分恶性肿瘤等。 ④肾病综合征、过敏反应、肺炎、丝虫病。 ⑤生理性血清水分减少、血液浓缩。 2、降低见于 ①合成减少,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如库欣综合征、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等。 ②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如γ-球蛋白缺乏症。 ③放射治疗后或氮芥中毒。 ④正常婴儿出生后至3岁。 详情>> |
出血倾向 低蛋白血症 低钙血症 发热伴有...
[详细]闭经 潮汗 充血 蛋白尿 低蛋白血症 低镁...
[详细]相关检查:
血清总蛋白(TP,TP0)血清球蛋白(G,GL0)就诊科室:
其他科室 其他综合发病部位:
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