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溶血性黄疸的诊断主要靠下列实验室检查:
②血清胆红素增加,凡登伯试验呈间接反应;
③血中网织红细胞增多;
④血清铁含量增加;
⑤骨髓红系统增生旺盛。详见溶血性贫血节。
体征
①巩膜多见轻度黄染,在急性发作时有发热,腰背酸痛,皮肤粘膜往往明显苍白;
②皮肤无瘙痒;
③有脾大;
④有骨髓增生旺盛的表现;
⑤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一般不超过85μmol/L,主要为间接胆红素增高;
⑥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胆红素,急性发作时有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慢性溶血时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24小时粪中尿胆原排出量增加;
⑦在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时,红细胞脆性增加,地中海贫血时脆性降低。
检查项目 | 正常值 | 检查费用 | 临床意义 |
间接胆红素 | 1.0-20.0 μmol/L。 详情>> | 5-10元 | 异常结果 1、间接胆红素增高,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或者输血错误等。肝炎与肝硬化病人的间接胆红素都可以升高。 2、升高亦可见于严重烫伤、败血症、疟疾、血型不合输血、脾功能亢进、恶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铅中毒、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药物性黄疸、体质性黄疸、哺乳性黄疸等。 详情>> |
经皮肤穿刺胆道造影 | PTC可以清晰地显示肝内和肝外胆管的形态和结构,通过对胆管图像的分析可以用来诊断胆道系统的疾病。 详情>> | 50~100元/次 | 主要用于梗阻性黄疸病人,以了解胆道梗阻部位、范围和原因。 PTC是诊断肝内胆管结石和胆管狭窄的最好方法。该技术较简单,成功率可达96.45%,并发症少,能清晰显示结石与病变胆管的整体关系,使肝内胆管结石、狭窄和扩张的病状全貌得到充分显示。若某一肝胆管主支不显影,尚可在B超引导下加作选择性PTC。PTC影象图可为肝胆管结石分型、术前讨论、术式选择提供重要的依据,尤其是右肝内胆管结石更为重要。 详情>> |
新生儿溶血症筛查 | 由于ABO溶血病的程度差异较大,故血清胆红素增高的程度也不一致,血清总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0mg/dl)以上约占1/4。总之,ABO溶血病的黄疸程度...详情>> | 50-60元 | 异常结果 胎儿水肿 严重者表现为胎儿水肿,主要发生在Rh溶血病,在胎儿期有大量红细胞破坏,患儿全身水肿、苍白、皮肤瘀斑、胸腔积液、腹水、心音低、心率快、呼吸困难、肝脾肿大。胎盘也明显水肿,胎盘重量与新生儿体重之比可达1∶(3~4),严重者可发生死胎。胎儿水肿的原因与严重贫血所致的心力衰竭、肝功能障碍所致的低蛋白血症和继发于组织缺氧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等因素有关。 黄疸 溶血病患儿黄疸出现早,一般在生后24h内出现黄疸,并很快发展,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但也有少数患儿在病程恢复期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出现胆汁黏稠综合征。部分ABO溶血病黄疸较轻,与生理性黄疸相似。 贫血 溶血病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以Rh溶血病较为明显。如血型抗体持续存在可导致溶血继续发生,患儿在生后3~5周发生明显贫血(Hb<80g/L),称晚期贫血,多见于未换血者和已接受换血的早产儿中。 肝、脾肿大 严重病例因髓外造血,出现肝、脾肿大。 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溶血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足月儿胆红素超过18mg/dl,早产儿胆红素超过12~15mg/dl就要警惕发生胆红素脑病。开始表现为神萎、吸吮反射和拥抱反射减弱、肌张力低下,历时半天到1天,如病情进展,出现发热、两眼凝视、肌张力增高、抽搐、角弓反张等,可因呼吸衰竭或肺出血死亡。 需要检查的人群新生儿和父母有贫血症的婴儿。 详情>> |
胆道造影 | 正常胆道在X线片看起来边缘光滑整齐,可以看到左右肝管和一些小分支,胆总管的直径不超过1cm,向下逐渐变细如鹅毛管状,还可以看到造影剂进入十二指肠。 详情>> | 50~150元/次 | 胆道造影的方法很多,一般分为排泄性胆道造影和直接胆道造影两大类。 排泄性胆道造影是运用口服或静脉注射造影剂(利用造影剂为肝细胞摄取并排入胆道的原理)进行胆道造影摄片。这种造影方法适宜于其他脏器功能正常,且无并发症的患者使用。常用的方法有经口胆囊造影方法、经静脉胆道造影法(普通静脉造影和滴注静脉造影)、经口和静脉联合造影法。 直接胆道造影法是通过各种途径把造影剂直接注入胆道,进行摄影,临床上常采用的方法有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内窥镜下逆行胆道造影法、腹腔镜下胆道造影法、手术胆道造影法(术中造影、术后造影)等。这类造影方法的优点在于造影剂直接到达于病变部位,造影效果比较理想,对肝内外胆道走向,管径异常或狭窄,闭塞情况、胆道肿瘤、胆结石均可清楚显示。运用内窥镜可直接观察和逆行造影,可相当清楚地了解乏特氏壶腹部附近的病变,还可直接采取胆汁或十二指肠内病变组织活检。 详情>> |